12月12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举办的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在广州开幕。
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先后围绕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水安全与防灾减灾、碳中和与工业转型、后疫情时代与人类发展、绿色农业与可持续食物供应的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广东省副省长王曦,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许典辉,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劳帜红,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等出席。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主持会议。
白春礼院士发表致辞时指出,当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科技创新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也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本论坛以“重构安全、绿色、韧性的未来环境”为主题,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今后世界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重大关切,为粤港澳、“一带一路”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围绕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Nils Chr. Stenseth、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束祖飞分别作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亚洲水塔安全、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植物保护的全球战略实施进展,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践经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保障,如何确保食物的可持续供应,需要科学家的智慧。针对绿色农业与可持续食物供应这一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程国强、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汉明线上作了报告。他们探讨了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从全球粮食系统安全的角度阐述管理土壤健康的问题,分享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的食物安全战略,还就绿色和可持续农业中推广抗旱大豆的科学和国际合作问题展开讨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环境挑战和缓解气候变化影响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围绕碳中和与工业转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所长张锁江、瑞典吕勒奥理工大学教授吉晓燕在会上分别介绍了“一带一路”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实践,以及瑞典实现生物量气化能源的绿色环保发展之路。
水是生命之源。围绕全球水安全与防灾减灾,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Glen Daigger、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陈永勤分别作了报告。他们分别从“海绵”城市发展规划到污水处理,从提高全球节水用水效率到提高个人节水行为,从气候变化影响到减少水涝灾害破坏这几个方面介绍各自所做的科研创新工作。
围绕后疫情时代与人类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斯坦福教授Gretchen Daily、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关美宝分别分享了各自的科研工作和实践。傅伯杰系统介绍了后疫情时代可以助力加速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C理论模型,即“分类-统筹-协作”。他指出,利用这一模式,不仅可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可助力新冠疫情的预防工作。Gretchen Daily阐述了自然资本价值、绿色GDP的概念,还分享了中国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近年来所取得生态环保成绩。关美宝介绍了利用空间信息数据和技术能够监测分析出人类健康与所接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从信息空间数据分析了不同人群因移动获得新冠的情况。
会上,曹京华表示,在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科学界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促进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层面上,国际科技合作不可或缺、刻不容缓。作为由我国发起成立的首个综合性国际科学组织,ANSO从一开始就把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放在该组织的核心工作内容,围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能力建设和民生改善,支持了一批国际科研项目和培训,也组织了若干相关领域的国际研讨会,发挥其智库作用,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做出了贡献。
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由ANSO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超过百位院士专家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网络通信等科学前沿热点,推动粤港澳三地和全球科技合作。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分论坛之一,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也受到了一定关注。